首页  >  传统文化  >  吉安一千年古村由皇帝赐村名

吉安一千年古村由皇帝赐村名

2018-03-15 15:25:00   作者:administrator   来源:中国江西网

 

臣下有功,皇帝是要恩赐的,除了物质上的恩赐外,还有赐姓。一般来说,皇帝赐姓是一种极大的荣誉,人们熟知的郑和,原本是姓马,但朱棣很赏识他,所以赐他郑姓。事实上,赐姓是姓氏的主要来源之一,早在氏族社会的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。

可是,你听过皇帝给一个村庄赐名吗?在吉安泰和县有一个千年古村,村名就是皇帝御赐的。这个被皇帝关注的村庄就是“爵誉村”。始建于南唐时的爵誉村是文化厚重、人才辈出的典型代表,村中先贤既有忠臣良将,又不乏文人义士,堪称“文章节义之邦”。

始建于南唐原名为“龙源”

爵誉村地处赣中吉泰盆地,牛吼江东南岸,距泰和县城约30公里。该村原称“龙源”,始建于南唐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。现有周、康、张、肖、胡等九个姓氏近500户3000名村民,依一条蜿蜒的水泥村道分散居住。从空中俯瞰,民居呈手枪形。村前武山巍峨,地势开阔平坦,阡陌纵横交错,沃野千顷,楂滩陂水雨由南而北缓缓流去,村后紧靠牛吼,江水清澈,四季长流。

千年古村爵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,一些名胜古迹随处可见。村中古建筑错落有致,规模宏大,飞檐翘角,具有江南建筑的风格。曾有大小宗祠近五十座、庙宇二十多座,现存周氏宗祠(久大堂)、康氏宗祠(孝德堂)、宝诰堂、佥宪坊、成德堂、国师大夫等二十多座宗祠和庙宇。古祠堂前喜鹊坊高耸云霄,祠堂内雕梁画栋。

据载,这些建筑始建于宋朝,后经历代维修,留存至今。村内祠堂与居民住宅星罗棋布,鳞次栉比,古建筑新楼房交相辉映。例如周氏宗祠久大堂,始建于明崇祯年间,堂前狮目怒视,宝相威严。祠堂外黄庭坚手书的“儒学坊”,向世人昭示着爵誉二字所蕴含的分量。此外,还有大量保存较好的古民居。古巷道有5条,总长约500米,汉白玉石鼓一对,雕刻精美,麒麟栩栩如生,一副旗杆石和72块古石碑、古堂牌都保存完整,明朝成化年间圣旨一张,现保存完好。

如今,人文厚重的爵誉村已成为人们寻找乡愁的地方。幢幢古宅,小小巷道,都是一段古老的历史。该村被列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。

被宋朝皇帝誉为“爵崇誉隆”

爵誉村不仅祠堂等建筑令人神往,人文历史也源远流长,可谓是文化厚重、人才辈出的典型代表。该村原为多姓散居,先有朱、皮、兰、丁,后有周、康、张、肖。其中,爵誉村周姓人始祖周矩(895年 ̄976年),字必至,号云峰,原籍金陵(南京),五代后唐天成二年(927年)进士,官至西台监察御史,中国古代水利名家。

据《泰和县志》卷18《人物·周矩传》记载,公元937年,周矩以自己的俸禄余资,始创泰和县乃至江西省最早、最大的槎滩和碉石二陂为公陂,规定不得专利于周氏,留有古碑刻《楂滩、碉石二陂为田记》,乃宋代真品。其中,槎滩陂是古代江西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,被称为“江南都江堰”,至今仍在发挥灌溉效益,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。

周矩还倾注毕生精力培育人才,在乡村广设义学,接济贫困失学儿童。在他的策励下,爵誉周氏的后代子孙历经不懈努力,先后出了登科进士二十三名,“名宦乡贤”、“科第蝉联”。宋朝时,周氏出了“一门四进士”——周倚、周伦、周僭三兄弟及侄周庆章。后又有周中和中了进士。宋太宗曾赐诗“兄弟膺鹦荐,叔侄总金鱼”以示褒彰。

有宋一代,该村的康氏也出了一位大人物——大将军康友政。文臣武将辈出的龙源村得到宋仁宗的关注,被誉为“爵崇誉隆”。后来,村名遂演变为“爵誉”。据统计,该村历代中进士者共有42人之多,人文鹊起,堪称“文章节义之邦”。

明英宗、宪宗时期,该村还出了一个名康奎(谱名从魁)号北轩的人,成化皇帝时官拜靖江王府史司左使,后又很快被特敕为奉政大夫修正王府伊。历官49年,著作颇多,并有“国师大夫”牌匾。康从魁留有三件稀世物品已列为珍贵文物:一把古琴、一张楠木床、一轴成化皇帝的圣旨。

明成化十七年(1481年),皇帝对康奎之父康养浩先生暨德配胡氏、继配李氏之敕赠《诰命》。《诰命》至今保管完好,实属罕见文物。

抗战时期村民曾腾房办学

抗战时期,千年爵誉村还曾留下了村民腾房办学的佳话。

据爵誉村村民、中华康氏研究会泰和分会副会长康宽治告诉记者,1940年,南昌失陷前,江西省政府机关撤退至泰和县。为了逃避战乱,保全国家的教育资源,不荒废师生的教与学,原省立南昌二中也随之搬迁至爵誉村。当年,有着良好重教传统的爵誉康家人及全村民众热情地迎接了南昌二中,并慷慨伸出援助之手。该校分高中和初中两部,6个年级24个班,1000多名学生,200多名教职员工。近2000名师生就像外出多年的游子一样回到了母亲的怀抱,深切感受到爵誉人重视教育的满腔热忱。

爵誉村一下子要安顿好2000多人的学校,其困难可想而知。为了解决校舍,村民们主动腾出自己的房子。“当年,校本部设在康裕薰家的新屋里,校长车驹先生一家住在康衡九家,教室设在康、周、张三姓祠堂里。祠堂又分作两种功用,上栋做男生宿舍,下栋作教室;校医院设置在院内;食堂和厨房设在周家久大堂;女生宿舍设置在康长喜家两层土楼里;教师分住在学校周围的民众家里。”康宽治说,村民康衡九还腾出自家一块3亩多的土地,给学校建造了一个简易竹木大棚,作为学校的大会堂与膳厅。

康氏“孝德堂”东头一棵高大的樟树上悬吊着一口铜钟,钟声嘹亮,全校师生依钟声而作息。学校晚饭后,尤其是夕阳西下时刻,学生或三五成群,或独自一人,漫步在田埂小路上,拿着课本,有的读外语,有的诵古文,有的吟诗词,书声琅琅,此起彼伏。

1945年,该校大部分迁往吉水县白沙,只剩下初三年级仍留在爵誉。次年初三年级毕业,南昌二中至此全部离开爵誉。至此,学校在爵誉驻留了整整6年。

1997年,南昌二中校友会建造了一座大理石碑立于村口,上面印刻着“饮水思源”四字,深深地表达了原南昌二中全体师生对爵誉村的怀念之情。

分享到:

关于我们 电话:0796-6563908

对外合作 传真:0796-6563909

版权所有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     备案号 赣ICP备19007115号-1
公安部备案号 36088102000016

官方微博

微信公众平台